作者:Biteye 核心貢獻者 Louis Wang
同源
如果說有什么方向是用 Web3 的手段能做得比 Web2 好的,社交一定算一個。
我們的朋友之所以能分享讓我們感興趣的內容,是因爲他們真切地了解我們。這份了解源於共度的日常時光、闲聊片刻以及共同的體驗。
然而,在 Web2 時代,由於各個應用程序的數據私有化,這些豐富的數據被割裂在各大平台,導致我們的社交體驗呈現碎片化狀態。
在不同的社交平台間,我們的身份難以實現無縫對接,興趣愛好和經歷很難得到完整保留。每當嘗試新的應用時,我們都需要重新建立個人資料,並努力讓算法重新洞察我們的喜好以獲取合適的推薦。
同時,用戶提交的數據和反饋都是最真實的私人信息,然而這些數據卻被平台所利用,用戶甚至無法真正擁有它們。
Web3 社交產品利用區塊鏈技術將用戶行爲和數據上鏈,有望打破 Web2 社交平台的數據壟斷和私有化,讓用戶真正擁有自己的數據。
然而,這並未完全解決數據孤島問題——不同智能合約間的數據標准、格式各異,應用之間的可組合性仍然受限。這也是爲什么許多社交 Dapp 尚未在 Web3 社交領域取得突破的原因之一。
以去中心化交易所 (DEX) 爲例,DEX A 中的交易對字段存儲爲 Pair,而 DEX B 中的交易對字段存儲爲 TokenPair。當我們需要分析用戶鏈上交易時,Pair 和 TokenPair 代表的含義是否相同便成了一個問題。
只有制定統一的數據格式和標准,不同的 Dapp 才能實現互通和協作。如此一來,Web3 社交產品才能真正實現互聯互通,推動數據共享和互操作,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。
在這方面,Lens 和 CyberConnect 有着相同的愿景:讓數據和應用分離,將數據層獨立出來,建立協議層,統一數據格式和標准。
對創作者而言,基於這個數據層協議的應用,可以共享整個生態內的用戶資源,擺脫傳統 Web2 的零和競爭,共同壯大市場蛋糕,實現互利共贏。
而對於用戶來說,這意味着他們可以在不同的 Dapp 間自由穿梭,實現數據和身份的共享。這將有助於推動 Web3 社交的廣泛普及,讓用戶在不同應用間輕松切換,享受更好的體驗。
正如標題中所述的「同源」,這個「源」指的是協議層,它作爲社交產品的基石,成爲串聯 Web3 社交的數據活力之源;同時也構成了 Lens 和 CyberConnect 的發展基礎和壯大之根。二者從更廣闊的視角出發,共同拓展 Web3 社交的數據寬度和深度。
實現方式
從下面兩圖來看,Lens 和 CyberConnect 的架構頗爲相似:都是以智能合約爲基礎,通過 NFT 的形式構建 Web3 個人新檔案。用戶在 Lens/CC 合約中鑄造自己的 Profile NFT,成爲獨一無二的身份账戶。
用戶與前端的 Dapp 互動時,社交關系以各種 NFT 形式存在於區塊鏈上。至於具體的 Post 內容,則通過內容索引指向存儲在 IPFS 或 Arweave 等去中心化存儲平台上。
(https://messari.io/report/decentralized-social-protocol-map)
(https://messari.io/report/decentralized-social-protocol-map)
Messari 在其社交協議對比報告中指出,Lens 的優勢在於其延展性、可組合性以及強大的 API,然而,其體驗受限於 Polygon 網絡。
相較之下,CyberConnect 在多鏈部署、強大的推薦引擎和延展性方面表現出色,但缺少一些原生的轉發功能。
Lens 在數據處理策略上採取了全面上鏈的方法,爲用戶提供了豐富的鏈上記錄。然而,這會給用戶帶來 gas 壓力。
盡管 Lens 目前已經採用 gasless(無 gas)策略並代付了約 70 萬美金的 gas 費用,但隨着开放注冊和日活用戶增長,這種補貼是否能長久維持仍然是一個問題,尤其當全面开放普及時,協議可能難以承受如此巨大的補貼支出。
相對於 Lens,CyberConnect 在協議設計上採取了一種不同的方法。雖然用戶的账戶和社交關系仍然存儲在鏈上,但是 CyberConnect 減少了大量上鏈操作,轉而採用鏈下驗證方式來解決問題。
將常見、高頻不稀有的數據如點贊評論放在去中心化存儲中,將真正價值的數據存儲在鏈上。這種策略旨在平衡鏈上數據存儲的需求與網絡負載,給到开發者更多的靈活度來設計產品的同時,也讓用戶終端的使用體驗更順暢。
發展現狀
CyberConnect
CyberConnect 目前用戶數達 76 萬,txn 數超 570 萬條。最近一個月的日活人數約爲 24k,用戶量從今年开始出現井噴式的上漲。
(https://dune.com/cyberconnecthq/cyberconnect-link3-metrics)
目前共有超 81 萬個 CC Profile 账戶被注冊,注冊地址達到 79 萬。用戶可以選擇注冊免費账戶,也可以選擇付費注冊位數較短的個性账戶。付費用戶佔比達到 4% 左右,總收入達到 50 萬美元,這是協議商業化的嘗試。
(https://dune.com/cyberconnecthq/cyberconnect-link3-metrics)
CyberConnect 上已有 6.6 萬名創作者發布過內容,共計被收藏 380 萬次。
(https://dune.com/cyberconnecthq/cyberconnect-link3-metrics)
Lens Protocol
Lens 目前用戶數超過 31 萬,產生的 txn 數量接近 1800w,Lens Profile 創建數超 11 萬。
(https://dune.com/sixdegree/lens-protocol-ecosystem-analysis)
在 Lens 上首先要擁有 Profile,才能進行創作,進而獲得收益。目前已有近 10 萬地址鑄造了 11 萬+的 Profile,百分之 2 的地址持有多於一個的 Profile NFT。所有的 Profile NFT 中,有 40% 經過轉手或者交易。
(https://dune.com/sixdegree/lens-protocol-ecosystem-analysis)
Lens 對 Profile 注冊從去年十一月起進行限制,只有白名單用戶才能注冊,新增 Profile 持有者增速大大放緩。然而這並不影響 Lens 的日活,創作者和用戶之間的互動不減反增,最近一個月內的平均日活接近 7k。
(https://dune.com/sixdegree/lens-protocol-ecosystem-analysis)
Lens 重點關注創作者創作情況。目前共計有 87k 個 Profile 账戶發布超過 2900 萬個帖子,創作者佔比約 72%。其中,發帖、評論、轉發的比例爲 2:1:2。
(https://dune.com/sixdegree/lens-protocol-ecosystem-analysis)
(https://dune.com/sixdegree/lens-protocol-metrics)
收藏(collect)作爲 web3 社交的一種特色互動方式,也是 Lens 創作者收入來源的主要形式,已經爲 Lens 上的創作者帶來超 29 萬美金的收益。
(https://dune.com/sixdegree/lens-protocol-creator-economics)
兩個社交協議龍頭的數據從 用戶數、活躍度來看都非常優秀。Lens 盡管對 Profile 注冊進行限制,沒有大批新用戶湧入,但是活躍度不減反增,用戶留存率很高;CyberConnect 的日活隨着功能逐步开發完善,呈現出迅猛增長的勢頭。
異流
我認爲社交媒體的兩大核心驅動力,分別是內容創作與傳播,以及社交關系圖譜構建。
內容創作與傳播:每個人都是社交拼圖中的一個獨立部分。當我們通過創作互相吸引,就像是將這些部分拼接在一起,組成了一個更大的社交圖案。
通過各種形式的創作,如發表文字、觀點,制作視頻、音樂,引發他人共鳴與交流。
這樣的社交是由內容傳播帶來的,將原本的陌生人聯系在一起。由此,在社交媒體上建立起社交關系,例如關注、互關、評論等。
進一步地,圍繞創作者形成社交圈子,如粉絲團,以共同興趣爲紐帶發展社交。創作者在這個過程中積累影響力和支持者,從而帶來創作變現的可能。
社交關系圖譜構建:類似於 LinkedIn,更多地關注的是「你是誰」,通過社交關系和社交活動來定義一個人:所畢業的學校、參與過的工作等。
這些履歷都展示了你作爲社會成員的特點,人的價值便是社會關系的總和。
Lens 和 CyberConnect 的愿景同爲構建 Web3 社交數據協議層,但它們分別選擇了不同的方向進行探索。
方向
Lens 致力於打造一片充滿自由浪漫與理想主義的 Web3 原生社交花園,專爲創作者和开發者而設。
與他們的 Logo 宣傳相呼應,Lens Protocol 協議層提供了一片便利的开發樂土,鼓勵开發者在 Lens 的標准上進行創作。
基於 Lens 標准構建的社交應用,能夠實現共建、共創以及共享用戶群,共同發展生態體系。
Lens 生態內部產品之間的競爭依舊存在,但是壯大生態圈會使每個 Lens 項目受益。
(https://twitter.com/LensProtocol/status/1507064348635811858/photo/1)
Lens 極度關注創作者經濟,不斷开發模塊,如合作分成、創作者收益直接轉入 AAVE 等,想方設法爲創作者變現提供可能。
他們期望开發者能夠輕松地利用 Lens 數據構建有趣的社交產品,催生新穎的創作者經濟模式,使更多創作者在這裏擁有自己的數據並創造屬於自己的財富。
Lens 並不主動指導开發者如何使用這些模塊,而是期待他們發揮智慧自由創造。這樣的策略有助於推動創作者經濟的蓬勃發展,讓更多人在這片創新土壤中實現自己的價值。
CyberConnect 則選擇專注於構建用戶完整的、真實的社交圖譜。通過自己動手,爲協議層創建一個落腳點——打造了一款 all-in-one-profile 的產品 Link3,並拓展到 events,posts,fanclub,主動引導用戶尋找能夠結合 web2 和 web3 的高頻使用場景。
(https://link3.to/)
相信許多人對 Link3 並不陌生,起碼聽說過參與 Twitter Space 收集小瓶蓋活動。這個小瓶蓋就是 W3ST(Web3 Status Token),一種不可轉讓的 SBT 代幣,作爲用戶參加活動以及社區身份、信譽的鏈上憑證。
依賴於協議層發放的 SBT,其傳播度、可用性和認可度將大大提高。
Link3 的探索不僅在於提供一個集大成的個人檔案,更在於整合鏈上鏈下數據,讓鏈下活動的參與者在鏈上獲得認證,從而豐富其社交形象,這對於定義一個更全面的個人身份具有重要價值,尤其對於基於 DAO 結構的工作頗具益處,將 proof of work 上鏈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。
這種完整的、真實的社交圖譜在 Web2 時代是難以實現的,而在 Web3 社交協議層,CyberConnect 正是在努力實現這一愿景。
Link3 後續的 Posts, FanClub 等功能,也都是在用戶同社區的交互這個場景去做了進一步的嘗試,讓用戶在日常的行爲中,逐步完善自己的可信身份以及社交和興趣圖譜。
CyberConnect 希望先進一步擴展個人社交圖譜數據的廣度和深度,爲开發者們先打下數據基礎,爲未來的應用提供充足的資源。
我們可以看到,同爲協議層的 Lens 和 CyberConnect 逐漸走出了不同的路徑:
一個致力於構建完善的开發環境,提供更多樂高積木式的模塊,供 builder 們發揮想象,更貼近开發者和創作者;
一個更貼近用戶,專注於應用場景,借助 Link3 和生態內各種切入各種真實場景的應用,讓用戶迅速地與協議層建立聯系,無意識地構建社交圖譜,使鏈上形象盡可能地豐滿和立體。
生態
從拓展生態的角度進行對比,二者在策略上的差異也相當明顯。
對於積累了極多 Aave 社區經驗的 Lens 團隊來說,其深知不可能單獨靠團隊實現 Web3 社交的愿景,而是必須依靠社區和生態的力量。Lens 通過舉辦黑客松和提供 Grant,吸引开發者在 Lens 上構建生態。
开發者可以輕松調用 Lens API 獲取數據並構建應用,雖然开發門檻降低不少,但大多數項目都是從零开始。
Lens 希望建立一個开發者在其土壤上播種種子,讓項目從頭开始生根發芽的生態。對於开發者來說,一方面是金錢激勵,另一方面當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生態,網絡的價值不斷提升,就會更有動力在生態內進行投入。
目前 Lens 上已有超過 140 個原生應用,生態中的應用型產品基本覆蓋了大部分品類。其中,开發相對簡單、思路更明確的工具型產品居首,其次是內容,社交平台和音樂等。
然而,大部分產品還處於相對早期的階段,功能體驗相對簡單。部分黑客松參賽產品停留在 demo 階段,未正式上线。少部分產品已經有了裏程碑,比如 Phaver(一個通過分享內容、質押賺錢的產品)已經達到了 10 萬活躍用戶。
(https://mirror.xyz/0xbuidlerdao.eth/VDZsmz0ZBDS0E7DKalEKRbqvpFk-b5947jT2DxGUBz0)
而 CyberConnect 則採取了一種協議-產品-生態的發展路线。他們先建立協議,再打造自己的招牌產品 Link3,並橫向拓展,开發生態。
從 CyberConnect 最近結束的黑客松來看,他們同時也歡迎已經成型的 Dapp 接入共建生態,而非一切從頭开始建設。此外,他們也不過度要求應用的純粹 Web3-native 性,任何有意義的交互場景都可以嫁接在 CyberConnect 上讓用戶先用起來,成爲數據上鏈的門戶。
這些生態爲協議帶來了更豐富的應用場景,更契合優先打造社交圖譜的战略。例如遊戲類的 DegenReborn、餐廳點評類的 Plato,閱讀類的 ReadON,以及元宇宙類的 Oasis 等,甚至 Lens 生態中最大的應用 Phaver 也加入了 CC 接口,生態豐富多樣。
(https://www.notion.so/cyberconnect/Connected-2023-Hackathon-Results-Highlight-Projects-8c726bbaf1d74b309dd3ae49b6b9acce)
從建設生態的角度來看,Lens 正在打造一個寬廣的花園,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和各種工具,但也要求开發者在這個花園內進行創作,從頭开始建設。
這種方式一方面提供了便利,但同時也限制了花園內外的交流和互動。
相比之下,CC 更像是在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,他們不強調應用的原生性,而是注重於讓任何具有真實需求的場景都能夠接入 CC 共建 web3 社交生態。
這種方式促進了生態的拓展和交流,有助於更廣泛的應用場景的應用和發展,甚至有望推動整個 web3 的大規模普及。
關於 Web3 社交的思考
盡管我們對 Web3 社交的敘事已經非常耳熟能詳了,但是真正要驅動用戶從 Web2 遷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新的體驗必須超越原有體驗與遷移成本的總和。
然而,區塊鏈的 gas 機制和不易用的錢包等問題給 Web3 的下一個百萬流量入口設置了重重障礙。Web3 雖無需信任,但要讓用戶相信 Web3,同樣是一個巨大的挑战。
雖然 Web3 身份可以實現更加去中心化和安全的身份驗證,但是統一和全面的 Web3 身份是否會給用戶帶來困擾呢?
在某些場景下,用戶可能並不想展示完整的身份信息,因爲每個人都可以扮演多個角色,有時微信發朋友圈都需要分組。
因此,我們需要在 Web3 社交的發展中探索出更靈活、更私密的身份管理方式,讓用戶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份信息。
同時,Web3 社交還面臨着創作者經濟的挑战。目前,創作者經濟仍然主要基於粉絲的打賞這種單純的利他行爲,甚至還缺乏像 Web2 中的廣告模式等可持續的收益方式。
因此,真正要突破創作者經濟在 Web3 中的新格局,必須利用數據的可組合性,探索新的盈利模式。
在這個過程中,Web3 的普及教育,錢包入口門檻的降低,復雜場景的思考,以及像 Lens 和 CyberConnect 這樣的社交協議和生態系統,都將發揮關鍵作用。
通過創新的創作者經濟和優化的用戶體驗,Web3 社交極有可能是下個破圈的契機,將更多的用戶引入 Web3 世界。
總結
我們對比了 Lens 和 CyberConnect 在去中心化社交領域中的兩條不同路徑。二者從同源出發,但在路徑選擇和解決問題的優先級上存在差異。
然而,他們共同面臨的挑战是突破 Web2 社交的局限性,創造新的社交價值。Lens 通過設計模塊、降低开發成本,以及探索創作者經濟模式,致力於打造一個生態完善、易用性高的社交平台。
而 CyberConnect 則沿着協議-產品-生態的發展路线,尋找應用場景,整合鏈上鏈下數據,豐富個人社交圖譜。期待 Lens 和 CyberConnect 能在各自的領域中躍然綻放 Web3 社交的光芒,爲我們帶來更豐富、更有意義的社交體驗。
參考文獻
[01] https://mirror.xyz/0xbuidlerdao.eth/VDZsmz0ZBDS0E7DKalEKRbqvpFk-b5947jT2DxGUBz0
[02] https://cyberconnect.notion.site/CyberConnect-Recent-Highlights-Resources-659f80a3a049456cae681c3c6ef5e6dc
[03] https://news.marsbit.co/20230303172213921906.html
[04] https://dune.com/sixdegree/lens-protocol-ecosystem-analysis
[05] https://dune.com/sixdegree/lens-impact-on-its-partners
[06] https://dune.com/cyberconnecthq/cyberconnect-link3-metrics
[07] https://messari.io/report/decentralized-social-protocol-map
[08]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2Fs7vsjXv3N4_UfUxs7RUw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如有侵權行為,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
標題:同源異流:Lens 和 CyberConnect 的去中心化社交路徑
地址:https://www.torrentbusiness.com/article/31016.html
標籤: